宝妈育儿常识网 健康常识内容页

护胃穴位图

2024-11-26 15:33:28 健康常识

以下是一些对胃部有养护作用的穴位: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即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点。

功效:作为腑会,它是脾胃之气汇聚之处,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对胃痛、胃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胃部不适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刺激该穴位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操作方法:可用手指点按,将食指、中指并拢,垂直按压在穴位上,力度适中,以穴位产生酸麻胀的感觉为宜,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天可操作多次。

也可采用艾灸的方式,用艾条温和灸15 - 20分钟,每周2 - 3次。

足三里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简便取穴法是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外侧向下量四横指,在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处。

功效: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等功效。

经常刺激足三里穴能促进胃部蠕动,增强胃动力,改善胃部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对各种胃部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操作方法: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每次按揉3 - 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艾灸时,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2 - 3厘米处,以局部温热、红晕为度,每次艾灸15 - 20分钟,每周2 - 3次。

内关穴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和胃降逆。

对于胃部不适引起的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同时还能调节情绪,减轻因情绪因素导致的胃部功能紊乱。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在内关穴上,稍微用力,以产生明显的酸胀感为度,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也可以两手中指互相交替按摩对侧内关穴。

公孙穴 位置:在跖区,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具有健脾益胃、调畅气机、化湿消滞的作用。

刺激公孙穴可调节脾胃升降功能,改善胃部胀满、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公孙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处有轻微酸痛感为宜,每次按揉3 - 5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

胃俞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是胃的背俞穴,为胃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可调节胃腑功能,增强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的能力,对胃脘痛、呕吐、腹胀等胃部病症有较好疗效。

操作方法:按摩时,可采用指揉法,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每次3 - 5分钟,每日1 - 2次。

艾灸时,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2 - 3厘米处进行熏烤,每次15 - 20分钟,每周2 - 3次。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1)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2)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3)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4)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5)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6)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7)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8)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9)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10)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11)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12)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13)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14)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15)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16)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17)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18)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19)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20)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21)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22)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23)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24)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25)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26)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27)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28)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29)

护胃穴位图

护胃穴位图(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