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静脉炎的护理与措施
2、静脉炎的病因
3、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4、静脉炎的治疗
5、静脉炎的预防
静脉炎的护理与措施
静脉炎重在预防和早期积极治疗。预防:
1.对于长期输液,血管充盈差,应主张应用PICC、中心静脉、输液港等输液通路,可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
2.留置针穿刺选择血管管径粗、弹性好、走行直、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静脉,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所输药物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输注顺序及速度。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观察导管贴膜是否清洁,干燥,遇贴膜不粘或污染时及时更换;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和损害。
5.护理人员了解化疗药物的分类和毒性,特别对毒性较强的发泡性化疗药物,制订静脉使用计划,做好患者的相关宣教及告知。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穿刺部位血管及皮肤情况,确保液体输入通畅。
6.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合理膳食补充营养,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主,必要时补充血液或能量合剂,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局部炎症的抵抗能力。早发现、早护理
注意事项:
1、经常站立或坐位工作的病人,应裹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
2、适当进行平地行走锻炼,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静脉回流。
3、严重供血不足的患肢避免用热水洗浴。
静脉炎的病因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输入各种输液微粒。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贴膜卷边、贴合不密封,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
4.患者自身因素:如患者当前感染,静脉条件差,免疫缺陷,糖尿病,下肢置入导管,年龄大于60岁。
5.物理因素:药物温度过低,引起血管收缩、痉挛、静脉血流缓慢;温度过高,引起血管内膜及血细胞变性而易导致静脉炎。
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1、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和速度。
2、不可干预:患者的身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道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发红、肿胀、发热、疼痛。触诊时静脉硬化,呈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临床分类按临床表现进行,包括:
1、红肿型:沿静脉行走,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2、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摸有索状感。
3、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4、闭锁型:静脉阻塞,逐渐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的治疗
1. 减慢输注速度或停药,并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
2. 可用 1%~3% 普鲁卡因或加地塞米松 5~10 mg 溶于生理盐水,经受累静脉注入,或用透明质酸、利多卡因 1~2 mL 在疼痛处或肿胀区域外缘做多点注射。
3. 可采用 50% 硫酸镁湿敷、红外线照射,也可在患外涂擦激素类软膏、鱼石酯软膏、山莨菪碱凝胶、硝酸甘油贴或喜疗妥软膏、土豆片湿敷,每天 1~2 次,并进行局部按摩。
4. 新型敷料如水胶体透明贴等也有较好的效果。
静脉炎的预防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特别是推注高渗溶液时。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靠近神经、关节部位处穿刺,尽量不用下肢静脉。避免在掌指、关节等部位的静脉输注高刺激性药物。
3. 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拔针前应再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以免直接拔出针头时将化疗药漏于皮下,或使局部静脉内药物浓度过高,从而加重静脉内膜的损伤。
4. 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
5. 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与不适。
6.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