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功效和作用有散寒解表、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散结消肿、温中健脾、升阳益气、温阳补肾和防病保健等。
艾灸是指利用艾叶制成的艾绒为主作为施灸材料,或配合药物,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其温热性刺激及药物的药理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的功效和作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温经通络,活血祛瘀。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病证,如风寒湿痹、痛经、寒疝腹痛等证。
2.散寒解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鼻塞流清涕,头痛身痛,怕冷发热等。
3.温中健脾,升阳益气。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性呕吐、胃痛腹痛、泻痢等;或中气下陷引起的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脏器下垂性病证。
4.温阳补肾,回阳固脱。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阳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5.消肿散结,拔毒泄热。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及瘰疬等病证(此类病症必须由专业医生施治)。
6.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某些腧穴具有强壮作用,用于虚损性病证,可以强壮体魄,预防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常见的艾灸方法主要有艾条灸、艾炷灸、温灸筒灸和温灸盒灸。
01 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绒卷成圆筒形,用桑皮纸包裹后,将其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施灸的一种方法,常见的操作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等。
温和灸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穴位,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主的一种灸法,适用于大多数病症。
雀啄灸是艾条点燃后,将艾条对准施灸穴位,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施灸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急救晕厥。
回旋灸是点燃艾条后,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但不固定,艾条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的方法,适用于风湿疼痛、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炎。
02 艾炷灸
艾炷灸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直接灸又称为明灸,即将艾炷直接放置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的刺激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着肤灸。
施灸时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在皮肤上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
当患者感到烫时(瘢痕灸以患者感受到灼痛感为度),用艾炷夹夹去或压灭,换炷再灸。而瘢痕灸一般要等到艾炷燃尽后才移除,燃烧近皮肤时,如果患者有灼痛感,可以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
由于直接灸跟皮肤直接接触,尤其是瘢痕灸更是会化脓,留下灸疮,所以现在很少采用。
间接灸也称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如生姜、食盐、蒜、葱白等)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所隔的物品包括动植物和矿物,既有单方又有复方,所以治疗时既有了艾灸的作用,又发挥了所隔物品的功效,且适用于多种病症,有特殊疗效,易于临床上应用。
03 温灸筒灸
温灸筒灸是一种用特制的筒状金属灸具,内装艾绒或药物,点燃后,置于应灸的穴位来回温熨,以局部发热红晕,患者感到舒适为度的一种灸治方法。
一般灸15~30分钟。适用于风寒湿痹、腹痛、腹泻、腹胀等。
04 温灸盒灸
温灸盒灸是用一种特制的盒形木制、铜制灸具,内装艾条固定在一个部位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施灸时,把温灸盒放置在所选部位的中央,点燃艾条后,对准穴位放在铁窗纱上,盖好盖即可(温灸盒盖用于调节温度)。
每个穴位灸15~30分钟,并可一次多穴。
艾灸的六个好处
①、补充阳气、增强抗病能力。
②、疏通经络、疏通血脉。
③、调和气血、排毒养颜。
④、安定心神、促进睡眠。
⑤、排除湿气、祛除风寒。
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长期坚持艾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下面介绍几个可以长期艾灸的保健穴位。
①、关元穴。
关元穴又名丹田,是任脉上的穴位,同时也是人体重要的养生穴位之一。
主治的疾病:阳痿、梦遗、早泄、滑精、遗尿、尿频、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闭经、产后出血、崩漏带下等常见的妇科疾病;
腹痛、腹胀、脱肛、腹泻、痢疾等肠胃系统疾病。
②、命门穴。
命门穴又名精宫,是督脉上的穴位,同时与肾经想通,是生命的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的疾病:阳痿、遗尿、早泄、尿频、五劳七伤、虚损腰痛等各种虚寒之症。
③、三阴交穴。
顾名思义,三阴交穴是三根阴经的交汇之所,艾灸这个穴位,同时对肝、肾、脾起到调节的作用,能使人的各个系统达到最佳的平衡,使人气血旺盛、百病不侵。不仅如此,对女性也有防治各种妇科疾病、美容养颜的作用。
④、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其不仅对胃有调节座椅,还对其他器官系统都有着极大的强壮作用。艾灸足三里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的功效,也是养生保健的第一重要穴位。
主治的疾病:腹胀、胃痛、肠鸣、便秘、呕吐、腹泻、神经疾病、水肿、肠胃痛等疾病。